生活:真正厉害的人,为什么都不着急

2018/11 作者:ihunter 0 0

还记得童年有一个很有趣的玩具,叫做“会咬人的鳄鱼”吗?

塑料的鳄鱼张着大嘴,玩家选择按下一个牙齿,鳄鱼有可能一动不动,也有可能会吧嗒一口咬下来,如果来不及抽离手指就会被咬到哦。

如果现在请一位成人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你觉得谁会紧张呢?

下棋的时候,新手和老手,往往是谁会更着急些呢?

所谓的着急,其实就是临危却手无对策的状况。


心理学将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称为应激。

这些外界的刺激之所以会引起应激,是与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付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的。

来看一张压力的心理学模式图:


生活:真正厉害的人,为什么都不着急


面对应激源,我们的内在世界会自动快速地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自己有能力应对,是否有可以调动的资源。

这个评估体系是根据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角色定位、个性特征、以及工作生活所积累出来的经验建构起来的。

若评估足以应对,那么就不会感到压力;反之,则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所以,厉害的人往往有一套积极主动的评估体系。

厉害的人,有着积极的心态

前段时间流传过一时的“湖南北大肄业博士生回老家待业17年成为五保户”的新闻,讲述了这位出身寒门,自幼品学兼优的学子,如何在步入成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坎坷的故事:

1983年,高考失利;在父亲“农村没什么出路,你还是继续读书吧!”的鼓励下,复读一年后,考取了湖南医科大学;

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一家医院工作。做一名临床医生,同时身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对他而言不知道是否太过难以胜任。

1992年,闭门苦读后他终于考上了北大医学院研究生;1995年就读博士研究生。

1998年在即将毕业,即将再次独立、再次成为医生之际,他患上了抑郁症,只好休学,然后肄业。

至此,他的拐点降临了。肄业,成为了阻碍他寻觅心仪的工作的挡箭牌,造就了他始终等待就业的成年期。

他埋怨伯乐难求,却始终迈不出向这个社会展示自己的第一步。

有人说他太高估自己,然而,真正拖住他脚步的却是他对自己能力和未来预期的悲观评估。


有研究表明,“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些自我成分,对于人们应对压力,实现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面的乐观心态与问题取向应对及正面的认知重构成正相关性。

也就是说,积极的心态决定了积极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以及看待压力与困难的态度。

当压力情境可控时,会主动地针对问题制定计划,解决困难;当认识到压力情境不可控时,则会倾向于接受现实,既不否认亦不逃避。

这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厉害的人,是久经磨砺的人

高手的境界就在于“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胸中有沟壑,自然遇事不着急。

旁人看到的是高手的收放自如,运筹帷幄,却不曾了解高手在成为高手之前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的磨砺才从“无剑”进化到“无剑”的。

明朝的一代大儒王阳明年轻时因为上疏反对当初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贵州龙场。

然而,正是在如此低至谷底的人生境遇中,磨砺了他坚定的求道精神,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也才有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一切得失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王阳明全集》

这是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召集学生讲学时,对他们所说的一番话。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一切得失荣辱,就如同疾风吹过耳边一样,哪里足以扰动我一分一毫呢?

今天虽然立下了此功绩,也不过是一时良知随机应对的事迹,过眼便成浮云,早已把它忘掉了!”

王阳明曾感叹,在平定宸濠之乱时,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局势,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这时他如果稍有一点激愤之下,有一点偏激之言,动作稍有不慎,或判断有一点失误,就没有了今日平叛的成功。

所谓的着急,一是面对危机时的无措,二是对事态的成败得失的看重。

王阳明在运筹帷幄中,最经典的一句战略思想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然而,要能随各种机会而动的前提,必然是对事态发展的各个维度都有了成竹在胸。这就需要少一些得失的计较,拥有宁静的心境,从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具体的行动目标上。

唯知行合一,方才从容。


赞(3) 更多分享

上篇: 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最关键的不止饮食和运动
下篇: 古人十句话,胜读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