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 作者:ihunter 0 次 0
借用某社交产品经理一句“名言”:任何社交产品都别想阻止用户约炮的冲动。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用户约炮是用户的事,与任何社交产品无关,或者说就算互联网没有诞生,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社交产品,人对于性的趋之若鹜就像飞蛾扑火,一种本能的应验!
当然把对性的狂热比做成飞蛾扑火是不合适的,但性的确是一种本能,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生理范畴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被用户隐藏起来的,不被公开承认,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性的羞耻感!在这种羞耻感的支配下,人们在炎热无比的夏天活动中也会用衣服遮住敏感部位,物种起源所描述的人类对于性的羞耻感也是由来已久,群居生活开始之后就有部落用树叶或其它植株编汇的“衣裳”遮住关键部位……而《圣经》也对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的情景进行描述:“ 那天傍晚,天气转凉了,夫妇两人听见主上帝在园中行走的声音,就藏在树丛之中,想避开他。主上帝呼唤那人说:“你在哪里?”那人说:“我听见你走近的声音就害怕得躲起来了,因为我赤露着身体啊。”
产品关于用户性的包容性一定得是隐性的
宗教所解读的性,科学论著中描述的客观的性,与我们做产品时所思考的性有着同一个渊源。说白了用户就是人,人就是用户,他们两者并没有多大本质上的区别,若有区别也是表象层面的,一种性的延伸……
譬如在处理性的问题上:用户要比人更自由一些,因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总要受到道德律令与纲常伦理的束缚,这种束缚会囚禁人生理问题以及累及到心理问题的释放,这种性的压抑普遍存在于用户的心理模型之中,我们要建设用户灵活的心理模型,就要把性考虑其中,但有一点要提到的是:产品关于用户性的包容性一定得是隐性的。产品不能把匹配性伴侣做成一个公开的功能:这是短视的,天真的产品人和公司才能想到的需求,当然这样做是违法的,也或许,它根本就走不到市面上,然而法律并没有规定性是违法的,性是一种天赋,一种本能。法律只是一种意志,而有些客体(譬如性)是不随意志转移的,做产品,尤其是做社交产品,或者是泛社交产品。(泛社交产品指的是那些不具备社交定位,但具备社交属性的产品,譬如购物网站中的评论功能就具备泛社交属性。)一定得把对性的包容性考虑其中,而产品对性的包容性也时刻考验着一个产品人是否具备长远的目光。
用比较功利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那些拥有性包容能力的产品对吸引用户,以及口碑相传都是利好因素。用户创造的价值无非就体现在用户上,而用户是否对产品能产生价值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
用户的数量。虽然用户的数量与用户价值无直接关系,用户价值与用户质量成正比,但用户数量与用户价值有着间接的关系,首先,产品不具备产品价值,产品就无法积累初期用户,这里先放下用户的质量,没有用户受众和基数,用户的价值也无从谈起,尤其对积累初期用户期的产品而言,用户的数量大于用户的质量。
用户的质量。对于产品而言用户的质量不是你的用户人品好,有学历,有文化,有高雅的情趣,这也是用户和人之间的差别体现。当我们站在产品的角度来谈用户价值时,那些高质量用户就是付费用户,对产品的传播产生自觉性等利好的因素等……
而无论用户的数量,还是用户的质量皆有一个前提:什么是用户主动选择你的理由?对每个用户来说,他选择你的产品都会有吸引他的地方,而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可能吸引一大部分用户,我始终坚信两个定位一模一样的产品,包括logo的设计都一样,但logo颜色不一样的产品其用户量是不同的,我们以微信为例,倘若微信的logo不是绿色,而变成了黄色,或者红色,它的用户量与现在的用户量肯定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用户对颜色的挑剔,与颜色对用户心理的影响和反馈是一个双向的,潜移默化的客观存在。
当然这里只把颜色列举出来,颜色的客观存在对于用户心理来讲:也是一种“色欲”。作为产品细节对用户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基于产品的整体,遍布其各处的每个细节,而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与最终用户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产品对于性的包容性就是产品对细节处理得当的表现。而产品作为一个直观的感受,用户体验对用户的影响也体现在两个层面:
架构表象层面:又称之为直观的感受层面,即用肉眼所感受到的产品框架,功能,颜色,字体,图片等……这些可视化的具有形状,属性与态势的存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个产品的颜值和气质,就像我们端详一个女性是不是美女,而颜值,体态,以及其综合的搭配是不是和谐,成为我们评断的关键,用户体验与产品定位相比虽然是次要的,但用户体验与产品定位缺一不可,就像一个女神,外貌和内涵缺一不可一样的道理。
产品的意志层:用美女的例子来阐述,就是一个女人的“内涵”,有颜值的女人我们称之为美女,而美女和女神的差距体现在“内涵”二字,所谓“相由心生”,“相”就是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而心就是产品灵活的规则(意志):即解决了用户哪些痛点。更深一层次说明是:产品的规则的灵活性,用户和产品规则的交流不在精神层面,而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一种主观的审视,也正因为是无意识状态支配的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流,所以用户呈现出普遍的情绪化,感性,易怒,挑剔……比如产品的卡顿现象会激怒用户,而用户会迁怒于整个产品。甚至会迁怒于公司,这是产品心理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我笃信人(用户)的“性致”是不可公开化的,原因可能单纯的来自于亚当和夏娃的启示,而抛去宗教对人性的“含沙射影”,从纯粹的个体意识中寻找答案也未必那么困难,因为性毕竟是普遍存在于生理的范畴,我也相信对极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堪重负,这些日积月累的情绪上的糟粕急需一种倾泻,而这种宣泄的方式应该与摧毁这个词相关,譬如暴力和纵欲,而暴力这种具有摧毁性质的宣泄手段,由于其自身的负面因素产生了诸多麻烦,自觉性强烈的庸人自然另辟蹊径。
于商业化的产品而言,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忠于产品的本质:盈利。没错,任何具备私有属性的产品都具备强烈的资本属性,一个看似伟大的产品曾扬言要改变世界,而一款能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具备完善的盈利模式的,当然,到最后,它也能真正的改变世界。我也听过最可笑的谎言:有了用户量就有了盈利模式,其实那些一开始就不知道怎么盈利的产品到最后也不能盈利,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积累用户量,那些独角兽的崛起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盈利逻辑,盈利模式有所欠缺,从侧面讲是产品价值基因的天生短缺,就像生在罗马格斗场天生柔弱多病的婴儿……一种假设性的填补始终是荒诞可笑的。改变世界这样的情怀是一种诗人的情怀,怀着像诗人一样真诚而炽热的心去做产品,比单纯的要完成一个任务应付了事敷衍出来的产品有一种自生性的气质上的差异。而诗人的情怀自然包括了对性的宽容,也能把性的容忍以艺术的形式设计在产品的灵活运作上。
用户心理建模能力
在对待性,与处理性的方式上,产品经理应该体现出一种哲学家的远见,而不是与庸人一样把性贬低成群畜的趋之若鹜。尊重人性的弱点,这是站在产品角度思考的一种立场,因为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用户能创造价值的价值环境,再本质一些就是盈利,但凡是有利于价值创造的,我们都应考虑其中,而庸人的谈性色变站在产品角度无疑是一种短视,这是一种反人类的个体的偏见。对待用户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处理态度与方式最能考验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具备完整的用户心理建模能力。而关于用户心理模型建模的立场也应当立足于两个方向,两个层面:
作为客体存在的用户群体心理肖像的刻画。
产品经理对这种客观存在的集体用户心理肖像一种理性的拿捏。这种拿捏一定得摒除作为产品人的短视和偏见,最理想的产品人素质是:诗人一样的情怀,哲学家的一样的远见。
而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直接与性挂钩的产品都被市场淘汰掉了,更多的是被法律镇压了,直接与性挂钩的产品不具备任何程度上用户的平衡性,女性用户不会选择这样一款产品,因此在“约经济”类型的产品中,我们大多数被运营商以欺诈的手段蒙蔽了。
案例:
婚外情交友网站Ashley Madison遭到了攻击,部分用户数据被盗。AshleyMadison.com为已婚人士提供交友、约会服务,网站拥有3700万用户。产品的口号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是一个典型的替性失控者与享乐主义设计的产品。
Ashley Madison表示:“这起事件并不是黑客行为,而是犯罪行为。这是针对AshleyMadison.com个人用户的非法活动。参与这一行动的罪犯自命为道德审判者和执行者。”
被曝光的攻击者是名为The Impact Team的黑客团队,而攻击原因是,他们认为AshleyMadison在宣传时作出了不实的承诺,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关闭网站,否则就公布用户数据。有这种理由,估计团队中有人没有成功约到性伴侣,恼羞成怒。据悉,这次他们带来的是达9.7GB的偷情网站Ashley Madison的用户资料。
在周二,黑客发布了一份题为“时间到了”的声明,宣布公开这些数据,并给出了查看这些数据的方式。声明称:“Avid Life Media未能关闭Ashley Madison。我们已经解释了该公司及其用户的欺诈、欺骗,以及愚蠢行为。目前,所有人都可以查看这些数据。”
黑客称,网站的用户有90%至95%都是男性,而根据该网站于2013年提供的数据,年龄在35岁以下的注册用户中,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1:1。虽然数据有些过时了,但如此大的差异还是令人怀疑网站用户的真实性。
黑客还称,AshleyMadison有不少虚拟的女性帐号,并嘲讽了该网站及其用户群体。
“想在这里找到你认识的人?请记住,这个网站就是一个骗局,包含数千个虚假的女性帐号。男性用户可能觉得注册了全球最大的婚外情网站,但实际上不会找到任何对象。他只是进行了尝试,如果说这样的不同很重要的话。”
所以事实就是,男性兴致勃勃地想找婚外情对象,结果上的差不多是个“同性交友”网站?真是报应。
现在,那压缩后约10GB的文件已经发布到了暗网中,数据包括了用户姓名,信用卡号,消费状况,甚至还可能有性行为偏好。
按照产品逻辑来讲:性作为两性普遍存在的生理以及心理现象,有着长久的支配地位。而在 AshleyMadison中男女比例竟然失调到1:19。而按照真实场景逻辑的推导下,产品用户男女的比例应该是1:1,因为现实生活中性对个体的支配是不分性别的,其作为一种天赋以及本能来讲,有着明显的不随意志转移的不可控制性。
但在 AshleyMadison中的真实数据却颠覆了这一个常规的理念,那些同样有着性刚需需求的绝大多数女性用户并没有选择这样一个平台,这种情况发生会另绝大多数产品经理感到莫名其妙的诧异,当然,这种惊讶,以及 AshleyMadison数据所披露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在产品心理学中虽然令人出乎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产品逻辑成立,而用户心理逻辑不成立的典型谬误,也是由于产品人和公司高层的阅历不足所造成的,许多产品多少会触及一些用户心理模型,他们不会真正的想到用户在想什么,当然,那些用户所想不到的,包括产品人想不到的,作为欲望或者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的隐性,又被我称之为用户心理未发现的新大陆。
这种欲望与心理的未知领域,我在前些章节也讲到过:隐性欲望,或称之为隐性需求,指用户群体还没发现,但做出之后就能产生强烈效应的产品,譬如苹果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颠覆。在这一章节我同样要讲另一个问题:用户心理模型中隐性的潘多拉魔盒。
互联网产品,包括今后的智能产品,比如机器人,ar……vr……当然这些似乎有点遥远,但在我撰写这书的时候,韩国旗手李世石已经败给了人工智能。媒体似乎对这件事很重视,因为它登上了各国的头版头条。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它已经在表现人工智能在崛起的种种迹象,在我撰写这书的时候,抱歉,在我这个简短的时代里,还没有任何真正走进群众的人工智能出现,甚至互联网产品的产品观都只停留在工具的层面。但我相信人工智能会是一个惊讶,也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趋势,任何个体和有秩序,有智慧的群众不可能打败趋势,因为趋势是群众意志中额外意志的产物,而群众(这里指人类集体文明)拥有自己的心理模型,智力以及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对于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或者部分群众(城市,国家,民族等……)都是客体,一种不随主观意志所转移的客体……当然书籍市场上没有任何一本关于产品心理的书籍文献,用来阐述做产品与心理,宗教思维,哲学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软件),还是人工智能产品(硬件,或者软+硬)它们背后的逻辑与共性是一致的,但工具层却不一样,因为做硬件和软件的工具流程不一样,我在尝试寻找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共性,这种共性只能在用户身上找到,产品只是用户本能或者欲望的延伸,做产品的终极逻辑一定是回到人身上,时间会检验一切。
做产品的逻辑不在产品上,而在于用户上,或者完整的说,单纯的产品逻辑是不完整的,就像一栋不够人性化的,没有装修过的房子那样不受待见,这种纯粹而直白的框架式产品虽然拥有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但用户的终极体验是为需求而去,而不是为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而去,在错误的定位所支配的产品下,用户体验不能拯救任何一个用户,残忍,易怒,忘恩负义,挑剔就是用户心理模型的底层建设。我说的产品逻辑不在产品上,其缘由多少和它相关。
AshleyMadison这个产品的案例所披露的正是我讲的这个问题:那些站在产品逻辑上成立的(即,性为两性的刚需。)而站在用户上不成立的产品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算用虚拟机器人来制造幻象也无济于事, AshleyMadison的用户可以用清一色的男性来形容,这种约会型的产品其实是半线下的产品,或者说是偏线下的产品,而 AshleyMadison所提供的虚拟女性在涉及到线下交流时,其谎言也不攻自破,既然我们称其为站在产品逻辑上成立,而站在用户心理逻辑上不成立的产品,那接下来就分析用户心理逻辑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AshleyMadison的用户男女比例为1:19,当然这是黑客数据所披露的,究竟是官方说的准确,还是黑客的数据准确这里不是我们重点考究的对象,那已经是过去式,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但却相信男人与女人是同一种动物,这是不符合感官经验,也是极不科学的信仰,男女的染色体就不一样,生理结构也不一样,当然心理模型也不一样,最主要的是男人与女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性别上引起的观念上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以心理学科学为立场,同一件事物在一对龙凤胎的眼中是不一样的,男人的思考方式以及女人的思考方式是基因决定的,一种由经验扩充而积累的沉淀。
基于黑客披露的 AshleyMadison男女比例来看,产品作为一个有典型特征的事物,尤其涉及到性这个敏感的话题,男女的世界观与心理模型所表现出的差异化更为突出:男人不能原谅女人身体出轨,女人不能原谅男人精神出轨。男人更注重对女人身体的独占欲,女人更看重对男人心灵的占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爱有故事的女人……
这是站在两性的共性问题上给予的结论,它说明一个道理:男人处在性强势与开放的立场,而女性则处在性保守,性弱势的立场上,这种男女关于性看法的不致,是导致某些产品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而这些产品通常是与性直接挂钩的。与性直接挂钩的产品不会取得成功,因为“约经济”是立足于男性心理和思维,忽略女性观念的一种站在用户心理极为不对称的产品类型,如果女人和男人的思维方式一样,那约经济将会诞生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其规模以及增值服务也会波及到电商和金融,甚至涉猎到婚姻,婚恋的线下市场,可惜这种模式只是立足男性主观的立场所思考的定位:性自古以来就是永恒的话题,可是男人对待性的态度较为随意,在任何一个国度,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社会所信奉的男权主义,允许一夫多妻制的长期存在,尤其在封建专制主义支配的人类社会,女人更是被这种三纲五常所束缚,在这种长期封建的社会性质影响下,女人的思维处在一种绝对保守的地位,所以我所总结的导致约经济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女性染色体结构和男性的不同,所导致生理的不同,在这种生理结构支配下的男女思维模式的不同,心理以及各种观念的差异化体现所导致的谬误,而我相信约经济的产品逻辑是正确的,其唯一出现的错误是对女性用户心理的漠视和无知,而这一个谬误足矣摧毁整个约经济市场。
人类文明社会长期处在男尊女卑的情况,直到现在,为男性服务妓院遍布大街小巷,而没有为女性提供性服务的场所,就算有也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除了说明男性依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之外,另一个问题是“一夫多妻制”长期的影响仍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有人会说:什么时代了?还信奉这一套理论,而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各位这不是为了撰写论著而临时编汇出的,而是立足于女性生理结构与心理模式得出的一个客观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具有持久性,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地步,男女对性的观念不会产生绝对一致。
基因问题与社会问题决定了女人对性的保守,而这种观念在男人那里根本立不住脚,男人对性所表现出的随意性也是女人所不能接受的,女人对男人的灵魂与心灵比较衷心,也比较感兴趣,男人对女人身体的兴趣要大于女人的灵魂和心灵,因此男人喜欢身体出轨,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女人出轨就是精神出轨,我们回到做产品的立场上来得出一个结论:若想要把“约经济”做大,必须把定位从男性思维主导的肉欲的需求转移到女性对心灵之爱的需求上来:得女性用户者得天下!而直接定位在寻找性伴侣的产品不会得到女性青睐!
不仅仅是约经济,任何社交产品是绝对不会缺乏男性用户的,而性驱动作为主导地位所支配的男性动物,在选择任何社交产品的时候也是为了满足这种性致而去,只不过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而女性用户沉醉于对和谐氛围与心灵之爱的索取,虽然性作为本能驱动也存在她们的生理范畴,但这驱动并不占支配地位。
男性在性的范畴普遍表现出一种性失控,一种极为原始 极为简单的意图。女性用户对这种原始而不负责任的动机嗤之以鼻。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男性动物性驱动占据支配地位的作用下形象而具体的表现,譬如:当个体的身份从人转变为用户时,男性地位普遍低于女性地位,这种人权的转变是由社会场所,以及男女心理动机的差异所导致的较为普遍化的现象……男性对女性的追随在现实生活场景的尺度下更多表现为“隐性”,因为客观条件的存在,譬如男性的身高体重,外貌,性格,身价等束缚产生的落差感,让这种具有明显心理动机的行为表现出来一种隐性的渴求,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一个女性来说,其受追随者干扰的程度会大大降低,而互联网的诞生解决了作为用户现实生活中客观条件的束缚,在虚拟的世界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体态样貌,性格与财产情况等,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名字都是虚拟的。所以在虚拟世界的男性所表现出的行为更趋向于真实的心理动机,这种动机在虚拟尺度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也是一致的:感性化,直接化,情绪化。
个体的身份从人转变为用户时,性心理动机于男性用户繁琐化的行为也有以下几种类型:
纯粹的虚拟世界性心理行为表现,指男性用户觊觎在语言中获得性快感,这种虚拟化的性心理趋向普遍存在于男性用户的心理模型当中,应用和体现场景为:阅后即焚的聊天场景,泛约经济中的社交场景,以及直接定位于性交的产品中,这种用户性心理仅局限于虚拟的现实世界,由于用户并没有将其发展至线下的动机,所以单纯从线上所展开的陌生人语言性行为更为普遍,这种具有柏拉图式相对精神的想象,是女性用户所青睐的,它与阅后即焚以及泛约经济产生不约而同的共鸣。
一大部分用户并不具备发展线下性行为的动机,这一大部分用户绝对不包括女性用户,女性用户的性需求体现在虚拟世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柏拉图式的,具备线下性行为动机的是男性用户,在所有男性用户中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倾向于线上的性语言暴力,譬如语言性暴力的延伸品:图片,语音,视频等……这种想象力所凌驾的性行为是男性用户与女性用户关于性态度一致的唯一共性。绝大多数女性用户不会将性发展到线下,而绝大多数男性用户拥有将其发展到线下的动机。直接定位于寻找性伴侣的产品往往会吸引那些希望线下发展的男性用户,我虽然不否认女性性心理存在的普遍性,但女性用户不会将其发展为线下的真人交互,女人,还是女性用户所在意的是精神与想象的事物。
在核心定位卡点于性的约经济产品中,还是“泛约”经济(譬如facebook中“可能感兴趣的人”,陌陌,微信摇一摇与手q附近的人等……)的产品场景中,男性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直接定位在寻找性伴侣的产品中,男性用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心理行为的客观写照。由于女性思维与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倾向于心灵之爱的包装,男性自然处于被动地位,所以男人产生了甜言蜜语来获取女性的芳心。这也是泛约经济比约经济更为成功的地方:在泛约经济的产品形态下,男性用户的心理仍然符合现实中的行为,而在约经济中,男性用户的思维更倾向于原始的性心理,这也是约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让男女对感情与性的看法永远不会重合,当然这是站在集体心理意识上说的,因为谁也无法否认特殊性的存在,让女人像男人一样崇拜身体所馈赠的性只有一个办法:让女人做变性手术,或者给她长期植入雄性激素,不然二者的世界观永远存在异议。同样的道理:绝大多数男人对心灵之爱的态度不会长久,而一个男人把一生交给对一个女人心灵呵护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对感情忠诚,专一又渴望得到另一半的灵魂交流,几乎是每一个女性的信仰……
我们再看看约经济产品的情景体验:清一色的男性用户对一个女性用户展开各种简单粗暴的约会手段,只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生理需求。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中一种情节:一群雄猩猩为了争取到和一只母猩猩的交配权,而展示着自己“雄壮”的身体。男人对待性的看法与这些雄性的猩猩无异议,都是生理占据主导地位所表现出的一种行径。而女人未必是那只母猩猩,女人要比那只猩猩复杂的多,首先女人的戒备心极为森严,在极短的时间内女人不会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对方看,而男人则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身体推销出去,谈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一个客观存在的道理:男人是性驱动类型的简单生物,这种性驱动与大自然中群畜并无二致,至少在女人看来是这样,而无论男人眼中的女人,还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她们的思维和心理与男人截然相反。尤其在对待性的态度上。
男人的思维导图是:从生理到心理,或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被迫的屈从女性主义的心理观念,男人表现出猎奇,喜新厌旧,情绪化,理性化,时效性短,易更替性强等雄性特征明显的特性。
女人的思维导图是:从心理到生理,也称作灵魂交流下性的互动,也称作柏拉图式绝对精神领域内的情感交换,女人的性行为不排除生理需要的可能性,但性的前提绝对建立在某种程度的认知之上,思想再开放的女人不会轻易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发生肢体接触,当然除了金钱与桃色交易外,这种情况是由女性思维普遍存在感性化,安全感,道德感,荣辱观,心灵的支配下所运作的,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灵魂运作,女性化思维不存在主观能动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心理应验!
黑客所披露的 AshleyMadison数据完全符合女性用户的思维方式,一种客观现象的应验罢了。男人与女人思维与心理的差异化体现也是那些直接定位在寻找性伴侣的产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我宁愿相信能想起这种商业模式的产品经理是一个没谈过恋爱的男人,完全沉浸于性幻想中不负责任的灵光一闪。因为这样的产品是注定不会得到女性用户的青睐的,这样的产品只会吸引一批用下半身思考的,心急如焚的男性用户,而依照女性心理的特征,这种充斥着不和谐气息的产品气质不会对她们产生任何吸引力,她们甚至会觉得这里的用户是一群变态!
而运营商由于对女性心理认知的亏欠,在对待用户增长的措施上也表现出一种后知后觉的被动!他们会失望的发现女性用户寥寥无几,包括转化率和留存率。但在这个时候,对女性心理不了解的运营商仍不会觉得产品定位的本身就有问题,他们会认为运营出了问题,或者用户体验,产品服务等细节出了问题,因此写了许多女性用户的虚拟代码来制造一些虚假的繁荣景象,继续吸引庞大的男性用户,其实,面对约经济之类的产品,几乎不用过多的运作,男性用户也不会少的,因为这样的产品太懂男人了。而对于用户性别的平衡性来讲:团队花再多的金钱在产品推广上也无济于事。
包括中国未浮出水面的一夜情交友网站,以及性色文化浓郁的社交产品,几乎全军覆没,而它们的死法很简单,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男女用户比例严重失调,在封建伦理影响最为长远的中国来讲,约经济产品的男女比例失调程度要远远高于黑客所披露AshleyMadison数据!而做这类产品的团队也有着共同之处,他们对女性心理的漠视与无知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这类产品的共性也一致:产品逻辑的因果性绝对成立,但用户(受众群体)心理不成立。
当然约经济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那些产品逻辑成立,站在用户心理层面就失效的产品比比皆是,可怜的是某些团队根本就不知道问题错在哪里,就像约经济泡沫破碎的启示一样,各个领域多少会存在类似的问题,不绝如缕,害团队于无形!
文章来源:创业邦
原作者:秦汗青
上篇:
一只产品狗的运营之道
下篇:
玩转APP运营推广:1年内到100万用户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