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 作者:ihunter 0 次 0
If it isn’t obvious by now, the new standard is traction before funding. — @venturehacks
知名的天使募资平台 AngelList 创办人 Nivi & Naval,两天前透过他们的官方 Twitter 发布了上面这则讯息。AngelList 几乎是现在北美新创团队必用的募资管道,光在 2011 年,上面新增的团队数就有 500 家,新增的投资人数更高达 2,500 位,这中间更产生了 12,500 次的媒合。而稍早在 2011 年中,他们也公布了由 AngelList 所促成的投资案,在 1.5 年内就超过了 400 件。所以由他们的角度来诠释新的「募资标准」,大概再适切也不过。
但是为什么要先做出成绩,再去募资?其实它是一个对创业者和投资人双方都有好处的情况。
讲到募资,大多数的初创业者最怕的就是「稀释」。稀释代表的不但是控制权的外流,更是未来利益分配的减损 (当然我其实认为多半是多虑,不过为了专注在今天的讨论上,咱们就先假设这两个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因此同样要募未来 18 个月需要的 1,000 万元资金,创业者当然希望能用越小的稀释比例募得,越好。
而越小的稀释的另一面,就是越高的估值。意思是说投资人必须要给你的公司越好的 Pre-money 评价,才能够用越低的稀释去投资你这 1,000 万元。当然创投案件的评价通常都是双方 (或多方) 讨论出来的,但这个评价也往往不能太不「合理」。以网络业来说,什么产品都没有的公司,大概要落在新台币 100 万到 1,000 万 (除非有非常惊人的创办人)。有初步产品的公司,300 万到 2,000 万。有产品有使用者的公司,500 万到 3,000 万。有产品有营收或是大量使用者的公司,1,000 万到 1 亿。有大量营收或是获利的公司,3,000 万到 10 亿。
当然,上面只是非常粗略的範围,每个创投案件还会因为需求供给、市场、创办团队,以及商业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再去调整。不过你看到了吗?你越能够在市场上的做出成绩,你的估值就会越高,因此稀释的比例也就越低。
当然是这鸡蛋问题,没有鸡,哪有蛋。如果能不靠任何创投资金,就做到有大量营收、大量获利,那谁还需要募资,创投也可以回家睡觉了。所以当然不是叫所有人都去挑战这种人类极限,但是从什么产品都没有,到把产品做出来而且有人使用,在现在的「云端」加「行动」时代,其实不会太难。
但光光是这样的一个 Bootstrapping,你的估值可能就会上升 3-10 倍,稀释当然也就降到 1/3 – 1/10。这其实是对新创业者而言,一种「报酬率」非常高的投资,不但可以证明你团队的价值,也可以在募资后,让投资人更有信心让你放手去衝刺。
所以在这个创业成本极低的时代,先成绩后募资,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演进,也是所有新创者应该考虑的创业途径。
(Photo via luciano_meirelles, CC License)
文章来源:mrjamie.cc